山东沾化:30万亩冬枣金秋飘香
日期:2025-09-26 作者: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金秋九月,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的30万亩冬枣园里,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像一串串小灯笼缀在翠绿的枝叶间。下洼镇东平村的枣农王春军正忙着摘冬枣,粗糙的手掌托着颗颗饱满的果实,眼里满是笑意:“今年3个大棚能收1万多斤冬枣,早在9月上旬农发集团来枣园看枣,预定的是每斤40块钱,算下来能挣40多万元,比往年在市场上零卖强太多。”
这样的丰收喜悦,在几年前的沾化还不多见。过去80%的冬枣都是露天种植,一场雨就能让枣农一年的辛苦泡汤。“天气不好,枣子裂果、烂果一大堆,价格还上不去。”滨州市沾化区生源冬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耿涛回忆道。如今,合作社的8个物联网智慧大棚里,景象早已不同: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滴灌,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着环境参数,耿涛掏出手机轻轻一点,即可实现一键调控。“‘沾冬2号’亩产1500斤,亩均收入3万元,24亩大棚还能让冬枣提前半个月上市,再配上30个冷库锁鲜,品质全年都稳定。”耿涛说。2024年,合作社净利润达160万元,带动农户亩均增收2000至3000元。
沾化冬枣的蜕变,始于一场针对产业痛点的变革。作为2002年就获评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沾化冬枣曾长期受困于种植碎片化、产品同质化、收入低效化。一家一户的管理模式下,枣农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冬枣品质时好时坏。为破解瓶颈,沾化区依托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冬枣主产区升级改造1万多个高标准大棚,建立常态化的“专家+合作社+农户”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将这些枣园纳入“六统一”管理,从源头保障了冬枣品质。
好枣还得有好销路。9月19日,在青岛永旺东部佳世客购物中心,“沾化冬枣节暨特色商品展销会”正热闹开场。近十个展位组成的滨州特色产品长廊前,试吃的市民排起了长队。“这枣真甜真脆!”正在选购的市民李女士品尝后连连赞叹,当即决定多买几箱送给亲友。展位后的种植户陈磊忙着给顾客装枣,一边介绍:“我们沾化冬枣种植历史悠久,气候土壤条件独特,培育出的冬枣不仅甜度出众,更是口感酥脆、汁水充沛。这次来青岛展销,就是想让更多市民品尝到正宗的沾化冬枣。”
展销会上,除了鲜枣热销,冬枣深加工产品和枣木工艺品也成了“香饽饽”。枣木马扎、镇尺、擀面杖组成的“沾化冬枣三件宝”,更是让市民张先生挪不开眼:“既能品尝到冬枣的鲜甜,又能买到心仪的枣木工艺品,一举两得,非常有意思。”
为让好枣卖出好价,当地还成立农发集团收购合作社的冬枣,同时创新营销模式,在京东、抖音等线上平台开设沾化冬枣自营工厂店,真正实现从地头到餐桌的原产地供应。
“采取统购统销的模式,后期再按比例向合作社返还收益,引进了无损式冬枣分拣线,对糖度、脆度等进行智能检测,保障每一颗上市冬枣品质稳定如一。”滨州市沾化区农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晓海说。
在山东九牛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300多亩大棚里,产业融合的图景更显清晰。冬暖式高温温室、棉被温室整齐排列,大棚外的货车正装载着即将发往江浙沪的冬枣。“我们的枣都带追溯码,保真可溯。”公司负责人薛志强说,通过“循环农业+品牌化”路径,养牛产生的粪污被加工成有机肥“反哺”枣园,冬枣品质更优;通过建设大棚、配套冷库,冬枣销售期拉长至六个月,反季节销售带来更高溢价。
数据见证着沾化冬枣的“甜蜜成长”:2024年,全区冬枣总产量超6.6亿斤,产业产值突破60亿元,枣农人均冬枣增收2000元;而今年,产量预计超7.5亿斤,产业产值将超70亿元。站在新的起点上,滨州市沾化区政协副主席、冬枣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登枝信心满满:“我们将紧紧围绕‘冬枣产业名城’建设发展定位,推动冬枣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实现产业增效,枣农增收。”
夕阳西下,沾化的枣园里仍有农户在忙碌,满载冬枣的货车驶离田间,奔向全国各地。从“看天吃饭”到“智慧种植”,从“零散售卖”到“品牌赋能”,沾化冬枣不仅香飘万里,更让渤海湾畔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作者:李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