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区域合力 闯发展新路——农业农村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
日期:2025-11-04 作者: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40分钟到5分钟,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核心区域元荡湖上的一座桥,重新定义了沪苏两地的时空距离。
这座桥跨越的,是水域;连接的,是上海青浦与江苏吴江;消弭的,是昔日“边界断点”。如今,这里已是网红打卡地,即便是在工作日,元荡慢行桥上依然人流如织。来自各地的游客漫步于此,在一脚上海、一步江苏的跨越中,亲身感受“一秒跨省”的奇妙体验。
而示范区一体化步伐,远未停止。一个更大胆的愿景变为现实——15分钟走完长三角。
在示范区,一座名为“方厅水院”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它坐落于沪苏浙三地交汇处,以四合院形制巧妙实现“一院跨三地”,是全国首个地跨三省域的房建项目。
更巧妙的是其布局:上海馆建在上海青浦,江苏馆地处江苏吴江,而浙江馆和安徽馆则都在浙江嘉善。四个空间通过三座步行桥相连,长三角的宏大格局,在这里变得清晰可触。
当“一步跨省”成为现实,“一院跨三地”成为可能,农业执法实现“四地联动”……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正是“融合”二字。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分享了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我们正以‘五个融合’——也就是跨省融合、片区化融合、城乡融合、农文旅融合、数字化融合,系统构建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他进一步用数据佐证,“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2024年,我区村均经营性收入达到62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49019元。”
过去“三不管”地带,如今成了抢手的“香饽饽”,这正是农业农村区域协同发展最直观的体现。正如在长三角的实践所示,也如其他重点区域的探索一样,如何将区域一体化的成果向广阔的田野乡村延伸,已成为各地推动农业农村协同发展的共同课题。
科技创新是破解这一课题的关键引擎,也是当前各界关注的焦点。
强化农业科技联合攻关,是京津冀农业农村协同的亮点和特色。在北京的超市里,河北、天津的优质农产品,早已“占据”了货架的“C位”——首都市民的菜篮子,正被这些来自“家门口”的农产品装点得琳琅满目。在天津的田间地头,一批批搭载京津技术的智能农机“快步上岗”,让“智慧农业”从概念变为现实。而河北地区的农户们也喜上眉梢,他们从京津引进的优质新品种在田地里“落地生根”,结出了增产增收的硕果。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入更深层次,三地农业正上演一场精彩的“协奏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科技的种子已悄然发芽,结出沉甸甸的富民之果。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地已联合发布京津冀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193项,“科技合作的平台越搭越宽,京津冀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也越走越快。”
协同更体现在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河北省廊坊市正依托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优质资源,积极构建“京津研发、廊坊转化”的协同创新链条。目前,已成功推广先进适用技术95项,引进优良品种270余个。“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这句话正体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一路走来的坚实足迹。
“无人机喷洒作业时起点风,农药都要落到重庆永川吉安镇的田里。”在川渝融合泸永现代农业示范园田间,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立石镇村民乐呵呵地说道。
这两个川渝边界上的镇子田挨田、土挨土。自2021年起,两地不再“各耕各的田”,而是着手共建占地6000亩的川渝融合泸永现代农业示范园。经过这几年的合作,示范园规模已经达1.1万亩。
谈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重大战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语气坚定、充满底气:“过去五年,我们协同共建‘天府粮仓’与‘巴渝粮仓’,成功布局了3个毗邻农业合作园,并打造了8个特色产业带,将川渝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各区域农业农村协调发展工作各有侧重,但还是有很多工作是互通的,近年来,区域间互动交流和合作不断增强。
黑龙江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路径。“我们在不断拓展龙粤合作成果基础上,还加强与京津冀地区交流合作,积极开拓长三角市场。”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特别向记者分享了一个最新进展,“就在今年十月,黑龙江与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正式签订《黑津农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种业创新、粮食产销储运对接等重点领域展开合作。”
农业农村部区域协作促进司相关负责人指出,现在各区域农业农村发展平衡性不断增强,长三角、京津冀地区区域内协同水平不断提高,东北、中部地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成渝地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走深走实,中西部地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拓展,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从长三角的碧波到京津冀的沃野,从成渝的产业带到东北的粮仓,一幅“优势互补、协作共赢”的农业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孕育出无限生机与希望。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