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数字赋能 服务增效 走出农业社会化服务“首府路径”
日期:2025-10-16 作者: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秋日午后,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镇连家营村的田间地头,机声隆隆。村民李海根家的玉米地里,安装着北斗终端的收割机正在有序作业。他一边捡拾着地里散落的玉米,一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孩子们都出去打工了,我这把年纪也种不动了。现在把地全程托管出去,一亩地260元,我没事就来转转看看,收入比我自己种的时候还高,真是省心又划算!”
李海根的“省心划算”,得益于呼和浩特市近年来大力推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以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为导向,以机制创新为抓手,以数字赋能为引擎,通过构建“数智技术深度应用+新型服务中心赋能+服务主体精准培育”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首府路径”。
“北斗+农机”数字赋能让农业生产“一目了然”。玉泉区启露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连志军的感受尤为深刻。“变化太大了!”他指着拖拉机上的北斗终端屏幕说,“以前作业面积靠估算,容易和农户产生分歧。现在数据自动上传,面积、轨迹一清二楚,结账更有底气。”合作社将“北斗+农机”深度融合,不仅实现了作业监管的精准化,更带来了效率的飞跃。基于北斗的云管理平台,让农机调度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过去12台拖拉机除了机手还需要5个人跟踪管理,现在一个人拿着一部手机就能实时调度监控,效率大大提升。”理事长补充道,通过区里搭建的经营主体服务中心统一对接油料供应,柴油直接送到田间地头,既降低了成本和安全隐患,也保障了农时的顺畅高效。
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和林县、清水河县、赛罕区、玉泉区等重点旗县区推广应用,覆盖了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耕、种、管、收全环节。数字技术,正让传统的农业生产变得可度量、可监管、可追溯。服务中心推动资源整合,让服务获取“一站解决”,起到了“中枢枢纽”作用。
在玉泉区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记者看到,这里如同一个“农业服务超市”,政策咨询、金融贷款、保险办理、农资对接等服务一应俱全。“农户和服务组织需要什么,我们就精准提供什么。”服务中心负责人郭建敏介绍,中心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整合了政府、金融、石油、农资企业等各方资源,提供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一站式”服务,核心就是解决小农户“找不到服务、用不起服务、用不好服务”的难题。
呼和浩特市农牧局改革和合作经济指导科科长云小军介绍说“像这样的区县级服务中心,呼和浩特已建成4个,它们成为连接政府与市场、服务组织与小农户的关键节点。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935家,服务面积超过220万亩,显著降低了小农户获取优质服务的门槛和成本。”
政策引导让服务体系“枝繁叶茂”,有了先进的技术平台和高效的服务枢纽,培育了充满活力的服务主体。呼和浩特市通过精准施策,持续为服务组织“输血强骨”。一方面,依托服务中心常态化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内容涵盖智能农机操作、北斗数据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等,全面提升服务组织负责人、农机手和技术骨干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推动规范化与标准化发展,制定推广主要农作物环节服务的地方标准和规范合同文本,引导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截至当前,全市已签订农业社会化服务合同4000余份,有效保障了服务双方的合法权益,营造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下一步,该市将持续深化数智技术应用,进一步健全服务中心综合功能,优化主体培育政策,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向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首府力量”。数字赋能,服务增效。呼和浩特市正以创新的步伐,描绘着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马晓刚 李昊